0.7%。
這個數值雖然看上去不大,還沒有到1%,雖然二季度增長3.2%已經實現了季度數據增長的轉正,但這次看似小小的0.7%,卻是實現了前三季度整體從負數到正數的轉變,這是中國經濟交出的一份寶貴答卷。
為什么這么說呢?雖然0.7%數值不大,但放眼全球橫向來看,據IMF此前預測,發達經濟體今年將衰退5.8%,其中美國經濟將衰退4.3%,歐元區經濟衰退8.3%,英國經濟衰退9.8%。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將衰退3.3%,其中印度經濟將萎縮10.3%。IMF認為中國將是2020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全球主要經濟體。三季度數據的轉正正是對這一預測的有力支撐。
有人把前三季度中國GDP走勢稱作“深V”,也有人認為叫“對勾(√)”。在翻譯君看來,“對勾”更符合給予中國經濟給力表現的貼切評價。這樣的表現毋庸置疑歸結于中國所采取的正確應對困難與挑戰的選擇,以及全體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的堅韌付出。
穩定恢復
從1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看,GDP的“轉正”并不孤單,前三季度中國經濟的多項主要經濟指標表現,可以說是“全面翻紅”,多個方面實現了全面“轉正”:
——產業增加值全面回升,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2.3%,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0.9%,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0.4%,全部為正值。
——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0.8%,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上半年為下降3.1%。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當季增長0.9%,二季度是下降3.9%;
——前三季度,貨物進出口總額231151億元,同比增長0.7%,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其中,三季度進出口數據特別亮眼,同比增長了7.5%,而二季度為下降0.2%。
——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同比名義增長3.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0.6%,年內首次轉正,上半年為下降1.3%。
一連串主要指標的轉正,有利保障了就業,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89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9.8%。
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沖擊下,產業轉型發展的動力明顯加快,以互聯網經濟為代表的新動能逆勢成長,在助力疫情防控、保障居民生活、促進經濟增長方面都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前三季度,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5.9%,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4.7%,增速都比上半年加快。
隨著國內新冠疫情的有效控制,生產生活有序恢復,供應鏈產業鏈得以恢復。其中影響較為嚴重的旅游、交通運輸、消費等行業已呈現明顯回升。從數據上看,以今年國慶假期為例:
——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數據顯示,八天長假期間,全國共接待國內游客6.37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79.0%;實現國內旅游收入4665.6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69.9%。
——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數據顯示,因疫情長期無法正常營業的電影市場也迎來了黃金期,國慶假期中國影院收入達36.96億元人民幣,在歷年中國國慶節票房中排名第二。
——商務部監測,10月1日至8日,全國零售和餐飲重點監測企業銷售額約1.6萬億元,日均銷售額比去年“十一”黃金周增長4.9%。“十一”期間,在各類促銷活動帶動下,吃穿用等基本消費需求穩定增長,有機食品、汽車、智能家電、金銀珠寶等升級商品銷售增幅明顯。
——國家郵政局統計數據顯示,10月1日至8日,全國郵政快遞業共攬收快遞包裹18.2億件,同比增長53.42%;投遞快遞包裹18億件,同比增長62.51%。今年我國快遞包裹業務量增長自2月份由負轉正以來一直保持快速增長,目前穩定在30%以上的高速增長區間。
——民航局數據顯示,10月1日至8日日均航班量恢復至2019年國慶假期的89.7%。國內主要旅游城市進出港旅客訂票量和客座率已接近或達到去年同期水平。
總的來看,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持續穩定恢復,統籌防疫和發展成效顯著。
全球前列
“全球主要經濟體唯一正增長”,中國為什么能夠被IMF投下“信心票”?
其實IMF并不是唯一給中國經濟點贊的國際權威機構。世界銀行此前發布報告,對中國經濟增速預測從6月初的1%上調到2%;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報告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經濟面臨深度衰退,但中國經濟仍將保持正增長。
而在分析原因的時候,多個國際機構都不約而同提到,中國非常成功地應對了新冠肺炎疫情。在疫情大考中,中國堅持生命至上,行動迅速,及時阻斷疫情傳播,率先實現復工復產、復商復市,這為中國經濟復蘇回暖奠定了基礎。
目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志發表評論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對世界經濟的沖擊是二戰以來最大的。封鎖和消費支出的下滑導致勞動力市場內爆,全球將近5億個全職工作崗位幾乎一夜之間消失了。隨著工廠關閉和各國關閉邊境,世界貿易不寒而栗。
此外,由于失業率居高不下,服務業依舊處于半停滯狀態,全球供應鏈、產業鏈面臨壓力。
為了應對經濟的低迷,日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韓國等國家央行和政府機構紛紛推出刺激措施,意在刺激經濟復蘇??偛课挥诘聡ㄌm克福的歐洲央行在過去數月中推出了一系列救助措施,包括在2021年6月前通過緊急購債計劃購買1.35萬億歐元的債券等。
即便如此,日前,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組織的一次小組討論會上警告稱,歐洲的新一輪防疫限制措施將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據統計,七國集團今年上半年GDP總量為184400.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縮減10577.85億美元,負增長5.43%。其中英國GDP同比下降11.7%,第二季度大跌21.7%,創下了1955年以來的新低;法國GDP同比下降12.4%,其中第二季度下滑19%,創下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最大跌幅。
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認為,所有國家現在都將踏上“漫長的攀行之路”,這將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漫長、坎坷而充滿不確定,且極易出現倒退。而她對中國經濟的評價則是將繼續展現出“極強的韌性”。
IMF首席經濟學家吉塔·戈皮納特進一步表示,中國經濟的正增長對全球復蘇有溢出效應,對周邊國家及中國的貿易伙伴尤其有益。
繼續看好
面對前所未有的沖擊,在巨大困難挑戰中穩住基本盤、呈現穩定恢復增長態勢,中國經濟的這份成績單來之不易。
中國的疫情防控和經濟復蘇雙雙走在全球前列,這樣的成績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所彰顯的正是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旺盛的活力。
根據IMF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將增長-4.4%,同時,中國經濟有望在2021年持續增長,增幅顯著。
當然,數據“轉正”現在還不是松勁的時候。放眼全球,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既要堅定信心,又要充分認識困難。那么,下一階段該怎么辦呢?
對此,黨中央給出了答案,“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也將是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所需要堅持的方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表示,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從需求看,我國擁有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不斷升級的商品需求和日益多元化的服務需求將持續釋放,國內市場的總體規模將加速擴大,巨大的內需潛力將轉化為經濟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在今天的發布會上表示,需求逐步回暖、產業循環逐步暢通、市場主體信心在進一步恢復,從各方面情況來看,有基礎、有條件、有信心在四季度乃至全年延續增長態勢。
來源:新華網
編輯:張似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