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甲|数字三开奖结果查询结果|188足球比分直播|fifa球员评分怎么算的|莫德里奇国家队夺世界杯亚军

首頁 > 國商學院 > 正文
國企環保業務三類模式
 來源: 日期:2020-4-17 14:36:02 

     近年來,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的環保產業,頗受企業關注與資本追逐。環保產業的外部性與公益性特征以及關系國計民生的共用事業屬性,決定了單純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行為對產業整體發展助益有限,因此,環保領域的國有資本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企業角度定位的責任與擔當,發揮著行業引導和市場調節作用。本文以國有資本中的中央企業為例,分析總結國有資本發展環保業務的幾種模式。

     

央企環保業務布局現狀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黨的十八大指出,要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以治理效果為目標,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治理相統一,并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布局。20167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指導意見》要求對服務國家戰略目標、重要前瞻性戰略性產業、生態環境保護、共用技術平臺等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加大國有資本投資力度,發揮國有資本引導和帶動作用。在政策引導和自身發展需求的牽引下,近年來,不少中央企業借助各方面優勢布局發展環保業務。

1. 業務涵蓋全、分布廣,服務類占比達七成

     原中國環境規劃院研究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環保產業的全社會投資將達17萬億元。目前,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96家央企中,涉足環保產業的已超過半數,涵蓋水污染治理、固廢處理、大氣治理、生態修復、環保服務、噪聲與振動控制等六大領域及30多個子類,業務類型涵蓋環保技術和設備、環保產品、環保服務等,其中服務類業務占比達70%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從事水污染治理業務的央企約40家,包括工業廢水、污水、水環境綜合治理、飲用水、中水等細分業務領域;從事固廢處理業務的央企約30家,包括生活垃圾、餐廚垃圾、危險廢物、大宗工業固廢、農林廢棄物、污泥處理等領域;從事大氣治理業務的央企約30家,包括除塵/脫硫/脫硝/碳捕捉、VOCs、汽車尾氣和霧霾治理等領域;從事環保服務業務的央企約30家,包括環境監測、環境影響評價評估及環保設計、施工、運營維護、技術咨詢、人才培訓等領域;從事生態修復業務的央企約20家,包括土壤修復、園林綠化、沙漠化治理等領域;從事噪聲與振動控制業務的央企數量在10家以內。

2. 產業發展有集中、有專攻,與主業關聯配比適中

     從環保業務與各中央企業主業的相關性角度來看,除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主業為環保產業外,其他央企的環保業務占自身營業收入的比重均不超過1%。在主業為非環保產業的央企中,除噪聲與振動控制領域與主業高度相關之外,其他環保細分領域業務與主業相關性強的占比約40%,與主業相關性一般的占比約32%,與主業相關性弱的占比約28%

 

國有企業環保業務主要模式

     總體來看,國有資本布局環保業務主要有三類發展模式。

模式1:作為服務主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撐

     在環保督查日趨嚴格和常態化、企業環保治理需求越來越迫切的背景下,央企及地方國企選擇從自身的環保治理需求出發,將環保業務作為服務主業綠色發展、實現企業社會價值的支撐性業務。能源、石化、電力等領域的央企自身主營業務需要末端處理,依托生產流程中節能與污染治理需求,培養“自治”能力,符合政策倡導非環保主業央企發展環保業務的初衷。如國家能源集團、華能集團等央企將大氣污染治理業務作為服務主業綠色發展的支撐。

     企業通常采取在旗下設立專業的環保子公司來整合資源,支撐環保業務發展。如中國石化、中信集團、中國鐵建、中冶集團、徐工集團等都已經設立了環保子公司,整合集團優勢資源,主攻環保業務。2015年8月,中國石化在湖北武漢成立了中國石化節能環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優化整合了中國石化上游油服業務中石油工程建設板塊擁有的核心環保技術等優勢資源,致力于打造面向國內外節能環保市場的綜合一體化工程承包商和技術服務商;20167月,由中交疏浚(集團)有限公司發起,與中交機電工程局、中和物產株式會社共同出資成立了中交生態環保投資有限公司,為中國交建旗下環保產業平臺公司。

模式2:依托既有業務進行產業橫向拓展

     國有資本發揮與環保產業關聯度高的特點和優勢,進行鄰近產業轉型。一部分央企憑借工程業務優勢進入環保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如中國能建、中國交建等進入水務及生態環境治理業務領域;一部分央企進入政府主導的城鄉環境治理市場,如葛洲壩、中國建筑、中國鐵建等從建筑工程行業拓展到環保工程領域;基于PPP項目中諸如河道治理、園林綠化等非運營的公益類項目模式設計與建筑類企業的業務相對契合,中國建筑、中國中車、中船重工等則依托既有業務橫向拓展至固廢資源化、水處理、生態修復等環保領域。

     隨著業務發展,此類企業已認識到僅依賴施工類的簡單商業模式,即便因為PPP獲得短暫的市場增量,也很難為企業的競爭力培育及長遠發展戰略提供持久的支撐。因此,企業采取通過設立環保公司來聚焦運營能力提升并謀求轉型,業務類別也從水務逐步拓展到固廢處理、農村污染治理等領域。據不完全統計,在涉足環保業務的央企中,涉及水污染治理領域的最多(約40家),涉及固廢處理(約30余家)和生態修復(約20余家)等政府付費的環保運營領域的也相對集中。

模式3:通過投資并購培育新業務增長點

     環保產業是“十三五”期間國家重點培育和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于有新增業務以支撐企業持續發展需求或具有特定投資功能的央企來說,是培育新業務板塊及增長點的重要選擇。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等央企為支持企業長遠發展戰略,平衡其他業務領域業績而培育環保產業;中國誠通、中國國新等央企將環保業務作為其眾多投資領域中的重要一環。

     發展環保產業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央企推動環保業務發展,一方面旨在釋放市場潛在需求,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另一方面也寄希望于環保業務能成為調整產業結構、新舊動能轉換、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一部分央企通過并購獲得先進技術以增強市場競爭力,如葛洲壩集團并購凱丹水務、航天科工集團并購凱天環保、航天建設集團并購德國WKS,均以投資方式強勢進入污水處理、垃圾焚燒、生態修復等領域;一部分央企由于主業所在行業整體處于轉型期,加速跨界布局環保業務,如中國鋁業、鞍鋼集團、中國寶武、中信集團等以出資成立環保產業集團的形式跨界進入環保領域;一部分央企自身資源不足以支撐環保業務的規模擴張,則采取聯合發展的方式進入環保產業,如中國交建借助桑德集團進入垃圾處理領域、中核集團借助高能環境進入危廢處理與生態修復領域。


國資發展環保業務大有可為

     1. 集中力量解決生態環境治理難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5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要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對污染防治攻堅戰提出“抓薄弱、限時有效、集中攻堅”的高標準、嚴要求。隨著污染防治攻堅戰進入關鍵階段,傳統末端治理供給市場基本飽和,遺留的生態環境問題大多是難啃的“硬骨頭”,資源分散化的低端發展、重復建設模式已難以適應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環境治理對于環保產業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對于經濟效益低、社會效益高的環境治理領域,中央及地方國企理應承擔起社會責任,充分發揮資本、資源、人才、技術等優勢,以規模化、系統化的綜合供給能力和模式創新,集中力量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2. 發揮國有資本對環保產業的引導作用

     環保產業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國有資本發揮市場引導作用。中央及地方國企依托自身主業在全國各地的項目應用來布局環保業務,可帶動各地環境治理公共服務能力及效率的提高,也促進了不同地區之間環境設施運營和環境治理能力與資源的流動,對于提升整個環保行業設施運營和公共服務水平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國有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環保治理領域大有作為的同時,也為環保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探索構建了互利共贏的商業模式和協作機制。

3. 協同發展支撐環保產業做強做優做大

     隨著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成為社會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剛需,生態文明框架下環保服務的內涵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環保服務逐漸從過去的點狀、末端治理向整體的生態文明建設轉變,環保產業開始步入3.0時代,對環境治理綜合服務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4月底,黑龍江全省13個市(地)總規劃投資額84.76億元的固體廢物治理項目,由光大國際、中國環保、瀚藍環境三家中標;今年5月初,總投資44.45億元的湖南省岳陽市中心城區污水系統綜合治理PPP項目被長江生態環保集團(牽頭人)與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中國水利水電第八工程局、中國葛洲壩集團、中國建筑第二工程局、北控水務集團有限公司組成的聯合體聯合中標。通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僅憑一己之力“單打獨斗”,已很難稱雄環保產業3.0時代。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環保產業需求有著巨大的增長空間,既充分競爭又相互混合、優勢互補的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協同開拓環保市場的格局正在形成,將促進我國環保產業在規范化發展基礎上進一步做強做優做大。■

 

 

(本文有關數據參考了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電力環保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作者單位

李小璐 逄錦福 中節能咨詢有限公司

高永華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


收藏本頁

版權所有 國商聯盟京ICP備13030816號 Powered by 國商聯盟 ?200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