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應對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沖擊,自1月以來,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多次會議,就疫情防控、經濟社會發展等各方面工作展開有序部署和科學應對,金融作為重要的宏觀調控手段,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積極運用。當黨中央吹響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集結號時,1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便緊急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提出了貨幣金融支持疫情防控的30條政策舉措。隨后,這些貨幣金融政策進一步具體化,快速落地,成效明顯。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不斷拓展,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強調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注重靈活適度,用好已有金融支持政策,適時出臺新的政策措施。2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部署金融支持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工作,在前期已經設立3000億元疫情防控專項再貸款的基礎上,增加再貸款再貼現專用額度5000億元,同時,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至2.5%。2020年6月底前,對地方法人銀行新發放不高于LPR加50個基點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允許等額申請再貸款資金。再次為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實體經濟發展提供精準金融服務。總體來看,一系列金融政策的實施,對于穩定市場預期、支持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保證經濟社會各項預定目標的實現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當前金融支持疫情防控政策的三個特點
中央出臺的支持疫情防控的貨幣金融政策體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快速應變。防控疫情,時間就是生命。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后僅6天,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就出臺了金融支持疫情防控的30條政策。30條政策涉及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五部委管轄的各方面內容,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形成了一套政策組合拳,顯示了五部委合作協調的效能和協同防控疫情的合力,也體現了金融在應對重大突發性事件時的重要作用。
按照往年慣例,春節之前是貨幣集中投放期,春節之后則是貨幣集中回籠期。而且,1月份CPI增長率高達5.4%(已是2019年9月以后連續第5個月超過3%),通脹壓力增大,也應實行適度收緊銀根的舉措。但為了維護疫情防控時期的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和貨幣市場平穩運行,中國人民銀行改變了以往的操作取向,在春節假期后(2月3日)的兩天內,通過逆回購操作以利率下調0.1%的價格投放了1.7萬億元的資金,同時,通過SLF(常備借貸便利)提供臨時流動性支持,通過再貸款、再貼現、PSL(抵押補充貸款)等定向投放資金,有效保障了疫情防控和經濟金融運行多方面所需的資金供給。
二是重點突出。貨幣金融涉及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直接影響著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和千廠百店的經營運作。面對疫情的多方面沖擊,金融組合拳也必然要從多角度展開,以支持防控疫情的需要。從新增貸款看,對生產、運輸和銷售重要醫用物資和重要生活物資的骨干企業實行名單制管理,通過專項再貸款機制向名單內的企業提供了3000億元的低成本資金,貸款利率在一年期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基礎上再減100個基點(目前為3.15%),中央財政按企業實際獲得的貸款數額進行利率貼息50%,確保企業實際融資成本降至1.6%以下。另一方面,金融機構主動加強了與相關醫院、醫療科研單位和相關企業的服務對接,力求提供足額信貸資源,全力滿足它們在衛生防疫、醫藥用品制造及采購、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科研攻關、技術改造等方面的合理融資需求。從貸款存量看,金融機構積極調整區域融資政策、內部資金轉移定價、差異化績效考核辦法等措施,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文化旅游等行業和受疫情影響暫遇困難的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落實不盲目抽貸、斷貸和壓貸的政策,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企業到期款項予以展期或續貸。從個人信貸看,對感染新冠肺炎的人員、參加疫情防控的人員和受疫情影響暫時失去收入來源的人群,金融機構實施了適當傾斜的信貸政策,靈活調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個人信貸還款安排。同時,金融機構加強了全國范圍(特別是疫情嚴重地區)的線上服務,引導企業和居民通過互聯網、手機App等線上方式辦理金融業務。在財政資金撥付方面,建立了財稅庫銀協同工作機制,構建疫情防控撥款“綠色通道”,按照財政部門疫情防控資金撥付安排,及時展開資金撥付工作。
三是維護市場穩定。疫情沖擊給經濟社會運行帶來了一系列突發的不確定因素,也干擾了金融市場的正常秩序。一些人曾擔心,股票市場對各類信息高度敏感,在疫情蔓延的條件下,2月3日開市會出現大跌走勢,不僅會使市場投資者發生投資損失,而且會給經濟社會再添負面壓力,因此呼吁延后開市。金融監管部門在權衡了各方面利弊和政策效應之后,依然于春節長假后如期開市。2月3日的上證指數收于2746.61點(下跌229.92點),跌幅達到-7.72%,滬深兩市3188只股票跌停,兩市成交金額4965.08億元(比上一個交易日減36.73%)。但2月4日之后,滬深股市連續多日收于陽線,并突破了2900點關口,股市企穩。從債市看,為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和打贏防控疫情戰役,經國務院批準并向全國人大備案,2月初,財政部提前下達了2020年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新增額度12900億元。到2月中旬,這些債券的大部分均已發售或已落實發售預案。另一方面,為了支持防控疫情,防疫債應運而生。2月4日,第一只低利率防疫債(武漢車都四水共治項目管理有限公司綠色項目收益公司債券)獲得深交所無異議函。到3月10日,防疫債發行規模已達2095億元。從匯市看,疫情突然暴發,引致海外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擔憂,由此沖擊了人民幣匯率。中國外匯管理部門通過建立外匯“綠色通道”,便捷外匯入賬和結匯,切實提高外匯及跨境人民幣業務辦理效率等舉措,保障了與防控疫情相關的用匯需求和外匯流動;同時,密切關注人民幣匯率的價格波動,積極采取措施,抑制匯價異常變化,維護了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完善基礎貨幣投放機制,健全基準利率和市場化利率體系;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在疫情突襲的背景下,貨幣金融組合政策的快速出臺和全面實施,既反映了我國現代金融體系的適應性明顯增強,有著應對突發性事件、解決災難性問題的適應性,也反映了這一金融體系的普惠性程度明顯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機制正趨于成熟。
金融政策應對突發疫情需要處理好三個關系
全面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對中國金融體系而言也是一場大考,當前實施的短期應急的貨幣金融政策,充分體現了對以下三個重要關系的把握:
第一,金融體系的內部效率與外部條件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間任何事物的存在,既有著內部的根據也有著外部的條件。對金融體系而言,經濟社會生活秩序的狀況是各類金融機構展開經營運作的基本外部條件。在經濟社會生活秩序穩定的條件下,金融機構經營運作和金融體系運行是無須額外付費的,維護經濟社會運行秩序的成本主要由財政支付。但在突發疫情等非常時期,經濟社會運行秩序受到嚴重沖擊,僅靠各級財政的資金支付,不僅會受制于財力限制,無力創造增量資金,而且受缺乏金融機制的限制,難以顧及金融服務各個方面。一旦疫情擴散,防控疫情的時間延長,金融體系和金融機構也必然會遭受嚴重損失,即“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防控疫情的貨幣金融政策中,雖然包含了一些如降低信貸門檻、延長信貸期限、實行低利率等由金融機構承擔的額外成本,但這些付出有利于支持實體企業(尤其是重要醫用產品生產、運輸和銷售的企業)的經營運作,提高了阻擊疫情的總體能力和防控疫情的效率,也就為疫后金融機構盡快恢復正常經營運作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權衡得失一目了然。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經濟規律的存在和發揮作用都是有條件的。在非常條件下運用非常舉措促使條件回歸正常,這本來就是經濟規律的內在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防控疫情的貨幣金融政策旨在加快恢復經濟社會運行秩序,為后期的金融體系運行創造正常條件,恰恰體現了對金融規律的尊重和對金融機制的遵循。
第二,金融體系短期效益與長期效應的統一。在經濟金融活動中,時間是一個重要變量,效率通常按照時間長短計算,爭取時間就是爭取效率。此外,還有一個業務規模、市場規模、服務面、營業網絡等數量范疇。對任何一家金融機構而言,效率不僅與時間相關,也與規模相連。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后,為防控疫情蔓延,各地均采取了以人員居家隔離為主的舉措,直接影響了眾多實體企業、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和其他機構的正常運作,也必然嚴重沖擊各類金融服務的規模。疫情每延長一天,金融、經濟和社會的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就增加一天,且與前期相比,后期損失往往有著倍加的概率。在這種背景下,出臺支持疫情防控的貨幣金融政策,在短期內可能使得金融機構的經營運作成本有所提高、效益有所減少、不良貸款數額有所增加,但從長期看,這些損失是能夠得到有效補償的。由此來看,防控疫情的貨幣金融政策是有利于金融機構的長期穩定的,這體現了應急性金融政策的長期效應。
第三,總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的統一。金融體系為了維護公共利益和人民利益,付出某些代價,很難用金融運行規律、市場機制等予以直接裁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總體戰”涉及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打贏防疫總體戰須有大局觀,一切從大局出發,以大局為重,由此,金融體系應當服從于整體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從這一角度看,在這場戰疫中,為了維護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行,金融體系作出某些暫時的犧牲,將本位利益讓位于全局利益,服從于大局利益,是必要的。在當前的特定條件下,盡快穩住經濟社會的生活秩序,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是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金融體系、金融機構要以穩定經濟社會發展為首要任務。
戰疫后期的貨幣金融政策重心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十三五”規劃、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和實現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目標的收官之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歷史節點。雖然新年伊始遭受疫情沖擊,但全國上下全面動員,一定能夠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隨著疫情防控各項措施的見效,復工復產成為當務之急。在防疫、復工復產兩手抓的過程中,貨幣金融政策要繼續強化落實支持疫情防控的30條政策舉措,同時也要重視以下七個方面的政策措施:
實行適度寬松且精準滴灌的貨幣政策。不論是防疫所需的各類醫用物資生產,還是復工后各類企業的采購,都需要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因此,保證貨幣流動性是保障經濟社會生活恢復和步入正常秩序過程中不缺血的關鍵之舉。這方面可選擇的措施包括:再次降準、定向降準,適度降息,加大公開市場操作業務的力度,加大SLF、PSL、MLF(中期借貸便利)和TMLF(定向中期借貸便利)等的靈活操作力度。同時,進一步做好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既有效保障防控疫情的資金需求,又有效保障各類企業復工復產、重大項目建設的資金需求。
完善快速便捷的審貸機制。實體企業復工復產所需資金主要由銀行貸款等提供,為了支持實體經濟部門復工復產盡快到位,保障經濟運行中的各類物資供給,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應增大對實體企業信貸支持力度,包括:簡化審貸手續,加大綠色審貸通道的內容和寬度,建立特事特辦、急事急辦、重事重辦機制;適度降低貸款門檻、降低貸款利率、延長貸款期限,支持復工企業渡過難關;為復工企業量身定制金融服務方案,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設立專項融資資金,強化對重點、關鍵、救急等類型的企業支持;充分運用金融科技機制,增加電腦、手機等終端載體的業務內容,提高線上業務能力;完善風險內控機制,增提壞賬準備,保障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不降低。
加快債券市場發展。在積極支持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的同時,積極支持復工企業的公司債券(尤其是“防疫債”)的發行,擴展發行規模,增加發行品種,延長債券期限,降低發債成本,簡化發債程序,同時,放開對實體企業和城鄉居民購買公司債券的限制,拓寬公司債券的認購對象范圍,增加購債資金的來源。
盤活企業定期存款。定期存款是在存期內不可動用的資金。2019年底,非金融企業定期存款余額高達352860.82億元,占非金融企業存款余額的59.26%。盤活這筆存款,對解決復工企業的流動性緊張狀況至關重要。盤活的路徑主要包括:放松對復工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和主干企業)的貸款限制,使他們能夠在產業關聯基礎上向上下游企業放款,增強產業鏈的合作協同;準許實體企業購買公司債券,增大購債資金來源;準許復工企業根據經營運作需要,提前支取定期存款。
加快落實股票發行注冊制。一方面支持與防控疫情相關的醫用設備、用品和藥品等研制、生產相關的公司發股上市,增強疫情防控的物資供給,提高公共衛生保健能力;另一方面,支持在復工復產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公司和在產業關聯機制發揮主干效能的公司發股上市,增強他們帶動或支持其他企業經營運作正常化的能力。具體舉措包括:簡化注冊制流程,縮短公司發股上市的注冊耗時;適度降低門檻,放寬準入條件,放松再融資條件;強化信息披露,增強市場監督;落實退市機制,提高股市運行質量。
推進保險創新。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給保險業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戰,也提供了新的機遇。貫徹中央精神,總結成功實踐經驗,借鑒國外經驗,可以推出一系列創新性保險產品和保險機制,豐富和拓展大災保險、大病保險和財產保險的品種,拓展保險在災害救助和社會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轉換金融監管理念。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中的金融活動有著許多特殊性,客觀上要求金融監管轉變理念和方式,以穩定經濟社會大局和維護經濟發展為指向,為支持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金融活動提供一個“安全空間”。具體措施包括:適度提高金融監管的寬容度,為特殊環境下的金融運作和金融創新提供相對寬松的外部條件;加快落實行為監管,弱化機構監管,實現金融監管對金融活動的全覆蓋;強化信息機制,健全金融數據統計和分析,把握金融運行的趨勢和適時動態;實行風險分類,將金融機構的操作風險交由金融機構自己承擔,推進金融機構風險內控機制的完善;堅決打擊各種違法違規的金融活動,維護金融市場秩序。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中國財政與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一級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