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多年間,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呈現由南至北梯度開放的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東西南北一體化開放,中西部地區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日益加快。
在新的對外開放版圖中,有一個地區的作用正愈發凸顯——內蒙古自治區,地處中國北疆,擁有4200多公里的邊境線,內連八省區、外接俄蒙,歷史上曾是“草原絲綢之路”和“萬里茶道”的重要樞紐和通道,如今是中蒙俄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國家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要門戶,地理位置獨特,向北開放優勢明顯。尤其最近幾年,在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下,這里正成為國際合作熱點地區,有望打造為我國對外開放“新前沿”。
開行的中歐班列數量創新高,外貿貨運量首次突破億噸,2023年外貿進出口總值達到1965.3億元,進出口增速30.4%,不斷刷新歷史紀錄……近年來,內蒙古緊緊抓住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機遇,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推動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建設提質升級,構建起內連京津冀、外接俄蒙至歐洲的開放大通道,深化與有關國家在農牧業、能源礦產、基礎設施、生態環保、教育科研、文化旅游等領域合作,加強區域協作互動,更好地把區位優勢轉化為開放優勢、發展優勢,把國家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打造得巍然蓬勃。
暢通向北開放大通道
巍巍國門下,汽笛聲長鳴。作為國家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內蒙古是中歐班列中通道和東通道的重要節點,有對外開放口岸20個,其中14個陸路口岸承擔了約90%以上的中蒙陸路運輸和65%以上的中俄陸路運輸任務,全國近一半中歐班列從內蒙古進出境,形成了多方位、立體化的口岸開放格局,搭建起中國向北開放的大通道。
在位于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的甘其毛都口岸,每天有上千輛從蒙古國駛來的運煤卡車排成長龍,借助智慧監管模式,這些貨車快速入境,實現30秒內抬桿放行,車輛通關全過程縮減為六七分鐘。
甘其毛都口岸管委會副主任秦瑞強介紹,甘其毛都口岸是距離蒙古國兩大礦山最近的陸路口岸。2023年過貨量達3812.7萬噸,比上年增長105.5%,成為中國對蒙古國的最大能源口岸。
龐大過貨量對口岸通關效能提出更高要求。記者在甘其毛都口岸看到了全國首例AGV陸路跨境運輸示范點,一輛輛載有煤炭集裝箱的無人駕駛貨車可以沿著指定路徑行駛,自動穿梭于中蒙邊境之間,相較于傳統貨運方式更加清潔高效,成功開創全國陸路口岸跨境運輸新模式。
實際上,內蒙古非常重視智慧口岸建設,強化頂層設計,研究起草《內蒙古自治區智慧口岸建設指導意見》,加快推動口岸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其中,滿洲里、二連浩特口岸已列入國家智慧口岸建設試點。
離開甘其毛都口岸,向東行駛460多公里,便來到了中國對蒙古國開放的最大陸路口岸和中蒙兩國唯一的鐵路口岸——二連浩特口岸。
相較于甘其毛都口岸的上千輛運煤車排成長龍,二連浩特口岸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熙熙攘攘的出入境客流。在二連浩特公路口岸旅檢大廳,探親訪友、跨境旅游及經貿往來的客商絡繹不絕,客運通道一派繁忙景象。
今年以來,二連浩特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日均驗放7000余人次,單日最高驗放近萬人。與此同時,二連浩特口岸實現8座以下小車常態化在中蒙兩國間雙向運行,進一步促進了出入境客流的回升。數據顯示,二連浩特口岸驗放出入境旅客總量居內蒙古自治區口岸榜首。
蔬菜瓜果大量出口,是二連浩特口岸的另一大看點。中國各地新鮮水果在這里匯集、轉運,通過二連浩特公路口岸,踏上中蒙農產品“綠色通道”,運往蒙古國當地超市、水果蔬菜市場。“園區果蔬年均出口12萬噸左右,占蒙古國果蔬進口總量的九成。”二連浩特市昊罡果蔬糧油進出口園區有限公司經理張玉成說。
沿著邊境線繼續往東走,抵達內蒙古最東端的口岸——滿洲里口岸。這是一座擁有120多年歷史的“老口岸”,如今已成為中國沿邊集公路、鐵路、航空為一體的綜合樞紐口岸,也是“中歐班列”東線的重要口岸,承擔著中俄貿易60%以上的陸路運輸任務。
在滿洲里站貨運車間集裝箱場區,印著全球各大物流公司標識的集裝箱整齊碼放,龍門吊將集裝箱緩緩吊起,穩穩放下。在這里,裝載著板材、原木、糧食等貨物的集裝箱,換裝到中國準軌列車上,再發往全國各地。
“2023年滿洲里口岸進出境中歐班列線路57條,進出境中歐班列首次突破了5000列大關。”滿洲里口岸管理辦公室主任張世樸介紹,經滿洲里口岸出境的班列可通達俄羅斯、波蘭、德國、比利時等13個國家,入境班列主要到達哈爾濱、沈陽、西安、南京等60個城市,通過持續優化通關模式,近兩年過貨量呈現恢復性快速增長。
中歐班列順暢通行、列數不斷創新高;2023年全區口岸貨運量超過1億噸、刷新全國陸路沿邊口岸省區紀錄;機電產品出口增長118.9%、電動汽車等“新三樣”產品出口增長48倍;接卸了國家約14%的進口煤炭、11%的進口化肥、6%的進口銅礦砂……目前,內蒙古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關系,成為中國邊境陸路口岸貨運總量最大的省區。
內蒙古自治區商務廳廳長張鴻福表示,內蒙古持續強化開放大通道建設,大力實施口岸擴能改造和智能化改造,提高通關效率、優化營商環境,縮短了中國東部、南部省區市物流“西進北上”到俄羅斯、蒙古國等國的距離,也加快了歐洲商品“東行南下”中國的速度,為中國向北開放暢通了大通道。
破解“酒肉穿腸過”難題
近年來,內蒙古致力于推動落地加工產業發展,加快實現“經濟通道”向“通道經濟”轉變,“過路經濟”向“落地經濟”轉型,積極發展銅、鐵、煤、木材、糧食等主要進口產品精深加工,支持滿洲里、二連浩特邊民互市貿易落地加工試點建設,支持阿拉善進口煤炭儲配交易基地建設等,加快建設千萬噸鐵礦石、百萬噸糧油、萬噸畜產品進口加工基地,完成好口岸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
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園區就是實現口岸一體化管理、承接口岸入境資源落地加工的工業園區,立足境內外資源規劃發展煤焦化、煤化工、銅冶煉等下游產業。入駐園區內的神華巴彥淖爾焦化廠,每年要消耗近百萬噸從甘其毛都口岸入境的煤炭,生產加工成焦炭和甲醇,帶動就業近千人,年產值達2.6億元。
秦瑞強表示,甘其毛都口岸還發揮蒙煤貿易體量大的優勢,創建甘其毛都蒙煤交易平臺,定期發布蒙煤價格指數,科學引導和幫助企業規避蒙煤進口貿易風險。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圍繞煤炭物流倉儲、果蔬出口加工、邊境互市貿易、清潔能源等領域,吸引更多大項目、好項目在口岸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作為全國首批陸運進境糧食指定口岸,滿洲里以進口糧食加工為突破口,打造特色口岸經濟。目前,滿洲里國際物流產業園區已吸引北京新發地、山東魯花等知名龍頭企業入駐,正努力打造中俄農產品最大陸路換裝平臺和進口農產品落地加工基地,加快將農產品進口加工產業培育為全市新興產業。
在滿洲里鐵路口岸邊民互市貿易點,滿載著小麥、油菜籽等產品的中歐班列可以直接開進園區,然后由園區內的企業進行糧食落地加工。“我們廠里的日處理能力達到500噸菜籽和500噸面粉。”內蒙古伊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儲運管理中心主任張波說,現在進口糧油辦理審批、通關等方面都很方便,公司不斷加大糧食進口量,對未來的發展信心更足了。
滿洲里綜合保稅區也在積極拓展新業態。記者看到保稅區內的跨境電商產業園中的一棟大樓修葺一新,跨境電商龍頭企業正逐步入駐。“我們致力于建成中國最大汽配出口分撥中心,計劃今年5月開放運營。”滿洲里綜合保稅區管委會副主任郭海濤介紹,滿洲里綜合保稅區2023年進出口值累計完成137.8億元,同比增長294.8%,共引進180多家企業,初步形成了以保稅物流為主,保稅倉儲、保稅加工、跨境電商、保稅維修為輔的保稅業態模式。
“滿洲里雖然面積狹小、資源匱乏,但面對和連接的卻是國內外兩個龐大的市場,可以發揮‘小城市’四兩撥千斤的‘大口岸’作用。”滿洲里市委書記于偉東表示,近年來,滿洲里加快推動“通道經濟”向“落地經濟”轉變,產業發展后勁顯著增強,尤其是獲批油菜籽、亞麻籽、蕎麥、燕麥進口口岸,引進培育了更多本地進口糧油加工企業。
二連浩特市是全國首批互市商品落地加工試點地區之一,借助“邊民通過互市貿易進口8000元人民幣以下商品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稅”的優惠政策,“邊民互市+落地加工”模式正成為當地發展口岸落地經濟的重要抓手。目前,二連浩特口岸落地加工企業有17家,進口的商品包括亞麻籽、山羊絨和冷凍牛肉等,來源國為蒙古國、俄羅斯和白俄羅斯。
二連浩特市跨境經濟合作服務中心主任孫維麒介紹,自2023年4月二連浩特口岸首次啟動實施“邊民互市+落地加工”進口模式以來,全年以該模式申報進口的貨物交易額達到3.1億元。互貿落地加工已成為沿邊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為推動“過路經濟”向“落地經濟”轉變指明了方向,能實現“邊民增收入、企業得發展、政府創稅收”的多方共贏。
打造內陸腹地開放新高地
建設國家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是國家為內蒙古量身定制的戰略定位,也是內蒙古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依托。內蒙古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以大格局大視野來認識和看待內蒙古在全國開放大局中的地位,既擴大對外開放,又深化與國內地區的經濟合作,在深度融入國內大市場中更好推進沿邊開發開放。
外向型經濟加速培育。作為內蒙古外貿的“領頭雁”,巴彥淖爾市充分發揮現代農牧業產業化優勢和區位優勢,聚力發展外向型經濟。以五原縣為例,作為全國最大的向日葵種植縣,這座西北小縣城內聚集著200多家外貿企業,每年葵花籽貿易額占全球六分之一,街巷人家、工廠車間到處能看到葵花籽生產、交易、運輸的場景。
走進五原縣民泰農貿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全自動的生產設備正在快速運轉,轟鳴的機器剔除了葵花籽的塵土和雜物,經過精選后,干凈飽滿的葵花籽流入包裝袋。這批優質葵花籽將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國門,走向中東、歐洲等地。“十幾年前,我第一次出國時一個訂單也沒簽。但現在公司年出口貿易額達4億元,產品遠銷德國、韓國、埃及、土耳其等幾十個國家。”公司總經理王飛表示。
外貿企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政策支持。近年來,內蒙古不斷深化國際經貿合作,積極開展“蒙商絲路行”海外經貿活動,組織企業赴阿聯酋、沙特、蒙古國、俄羅斯等2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經貿交流。如今在內蒙古,正有越來越多的縣域經濟實現外貿零的突破,培育出外向型支柱經濟。例如開魯縣的紅干椒遠銷韓國,寧城縣成為世界最大貓砂產地。
利用外資水平大幅提升。走出去的同時,也要引進來,去年在全球跨國投資乏力等形勢下,內蒙古持續優化投資環境、加大引資力度,與商務部共同舉辦“投資中國年”系列活動之“跨國公司內蒙古行”,實際使用外資規模逆勢增長。2023年全區實際使用外資55.8億元,同比增長61.5%;全區新設外商投資企業167家,同比增長3.2倍;實際使用外資實現“七連增”,連續兩年保持50%以上增幅。
位于赤峰市的帝斯曼潤邦(內蒙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來自荷蘭的跨國公司,生產的結冷膠和透明型黃原膠質量達到生物膠領域領先水平。2023年,該公司增資1.331億元,同比增長309.53%。該公司負責人表示,過去一年里,中國政府出臺一系列鼓勵外商投資政策以及內蒙古各級政府部門對外資企業扶持、服務,進一步加深公司扎根當地、深耕中國市場的意愿。
口岸與腹地協同發展。腹地是口岸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內蒙古大力推動口岸功能向腹地延伸,構建具有特色的泛口岸經濟新格局。中部地區推動呼包鄂烏與二連浩特、滿都拉、珠恩嘎達布其等口岸協同互動,深入推進烏蘭察布與二連浩特協同發展,支持滿都拉口岸更好服務包頭工業基地發展,支持珠恩嘎達布其口岸保障呼和浩特煉油產業供應鏈安全穩定;東部地區發揮以滿洲里為重點,珠恩嘎達布其、阿爾山、額布都格等為支點的口岸集聚優勢,推動石油、木材、糧食、肉類加工等產業發展;西部地區以甘其毛都、策克等口岸為依托,在巴彥淖爾、烏海、阿拉善建設能源資源進口加工基地。
對外開放平臺蓬勃發展。目前,內蒙古有呼和浩特、巴彥淖爾、呼倫貝爾3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滿洲里、二連浩特國家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和邊境經濟合作區,呼和浩特、赤峰、滿洲里、鄂爾多斯獲批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中蒙二連浩特—扎門烏德經濟合作區獲批設立,15個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及滿洲里、呼和浩特、鄂爾多斯3個綜合保稅區作用愈發凸顯。2024年,內蒙古還將爭取創建中國(內蒙古)自貿試驗區,進一步提升內蒙古對外開放水平和平臺能級。
各類對外開放平臺蓬勃發展的同時,內蒙古不斷打造高能級開放會展平臺,開創更多的合作新局面。中國—蒙古國博覽會就是其中重要的開放平臺,也是內蒙古目前唯一的一個國家級展會。去年第四屆中蒙博覽會在呼和浩特市召開,創下主展面積最大、參展企業最多、參展國家最多、參展國內省區最多的四個“歷屆之最”。
加強國內區域協作。內蒙古雖沿邊,但不沿海,實現更大范圍的開放必須加強與國內其他區域的合作。特別是近兩年,內蒙古瞄準京津冀、長三角、成渝經濟圈、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盯住世界500強、中國500強、民營500強、制造業500強,牽住頭部企業、群主企業、鏈主企業,多次精準開展招商引資活動,積極融入國內大市場,積極承接產業轉移,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產業。
“一方面要敞開大門擴大對外開放,一方面要加快融入全國發展大格局,深居內陸的內蒙古,要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內蒙古自治區商務廳副廳長郭周明表示,內蒙古主動走出去,到多國會晤洽談,到新疆、陜西、上海等地學習考察,尋求新的合作空間,加快構建聯通內外、輻射周邊、資源集聚集散、要素融匯融通的全域開放平臺。
古絲綢之路上的點點驛站,已進化為“一帶一路”上的條條通道;悠揚清脆的聲聲駝鈴,已變換為中歐班列的陣陣汽笛。內蒙古正用實際行動傳唱千年的絲路之歌,續寫更為動聽悅耳的新樂章。(來源:經濟參考報 劉偉 張麗娜 安路蒙 王靖)